西北大學中亞研究院召開中國與中亞五國合作前景展望學術座談會

5月10日上午10點,西北大學中亞研究院、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成功召開“中國與中亞五國合作前景展望”學術座談會。中亞研究院師生20余人及陜西日報、鳳凰網、世聞網、華商網、陜西網和西安新聞廣播等六家媒體的代表出席了本次座談會,圍繞即將在西安召開的“中國-中亞峰會”,暢談中國與中亞五國友好交往的歷史與合作前景。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席會東副院長主持了本次會議。

(圖為席會東副院長主持會議)

西北大學中亞研究院院長、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院長盧山冰教授表示,要高度認識“中國-中亞峰會”的重大意義。這次峰會將強化西安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的對外開放作用,發揮西安作為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在推動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上發揮重大作用。同時,“中國-中亞峰會”,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發展外交關系的新機制,是中國與友好國家深化外交關系的新機制,是中國與區域國家提升雙多邊友好關系的新機制,是“C5+1”模式下最高層次峰會,是中國與區域國家構建命運共同體的標桿和典范,對于推動中國和區域國家間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合作具有重要意義。盧山冰院長從機制開創性、功能戰略性、價值作用系統性、效果影響的深遠性四個方面總結了“中國-中亞峰會”的特性。“中國-中亞峰會”在世界外交、世界政治和國際經濟領域,將會產生重大影響。對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和促進全球化、深化中國和中亞五國互聯互通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中國和中亞五國安全發展、推動中國和中亞五國文明交流等層面,都將發揮標桿示范作用。“中國-中亞峰會”,在世界友好國家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圖為盧山冰院長)

絲綢之路研究院蔡艷彬副院長從國際關系和歷史文化兩個維度回顧了中國和中亞交流的歷史,展望了中國與中亞的合作前景。蔡艷彬副院長表示,“中國-中亞峰會”是上半年國家外交重要活動,同時也是西安的重大活動。中亞是多種文明薈萃之地,古代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也見證了中國與中亞友好交往的歷史。在新的時代,西安應發揮歷史文化優勢,把握時代脈搏,助力中國與中亞下一個階段的合作邁上新的臺階。

(圖為蔡艷彬副院長)

西北大學哈薩克斯坦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學中亞研究院院長助理王靜副教授提到,中國與中亞地區相鄰,貫穿歐亞的古絲綢之路曾將中國與中亞地區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在歷史發展的漫長過程中,中國與中亞培植了深厚的友誼。中國與中亞五國建交三十年來,政治上樹立了睦鄰友好的典范,經貿和投資合作不斷取得新成果,戰略伙伴關系全面確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十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公共產品,有效地推動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與發展。西安是“一帶一路”建設重要的支點、節點城市,起著引領示范作用。“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召開,是西安城市發展史上一個值得歡欣鼓舞的時刻,也必將為西安市未來的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圖為王靜副教授)

張健副教授從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角度,回顧了中國和中亞在漢唐時期的友好交往史。張老師提到,從漢代的張騫“鑿空”以來,絲綢之路就將中國同中亞地區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從而描繪出一幅中外交流交往共榮的歷史畫卷。從歷史發展進程與現實背景看中國和中亞的交往,將會開創文明交流新范式。

(圖為張健副教授)

王蕾副教授從敦煌發現的一件粟特文書出發,闡述并展望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王老師提到,在敦煌發現的一件粟特文書記載了中亞撒馬爾罕向中國派遣商隊的事跡。經研究可以發現,中國與中亞地區在魏晉時期就已建立了系統性的商業貿易網絡。截止2022年,中國和中亞五國雙邊貿易額達到700余億美元。可見,從古至今中亞與中國經貿往來都十分密切。

(圖為王蕾副教授)

李剛博士認為,這次峰會不僅是我國同中亞五國在外交領域、多邊合作機制框架內的一次高規格盛會,更是全面加強中國與中亞五國合作關系、在共建“一帶一路”等方面務實合作的一次提質升級。作為一名西安市民,能夠親身感受到“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陜西省和西安市與中亞國家加強交流合作的的變化。此次峰會在西安召開,將為陜西文化、旅游、商貿等領域走出去,進一步擴大與中亞國家的合作發展提供更多契機。

(圖為李剛博士)

張婉婷博士提到,中亞五國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國家,與“一帶一路”倡議能否在歐亞地區順利推進密切相關。“中國-中亞峰會”將討論發展中國—中亞關系的宏偉計劃。借此機會,五國在“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框架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合作,不僅可以加速推動中亞區域經濟一體化,而且還有望進一步實現與“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國家的互聯互通。

13E996

(圖為張婉婷博士)

趙靜博士通過哈薩克諺語“團結是成功的保證,幸福的前提是生命”,展望了中國與中亞國家交流合作的前景。趙老師提到,中國與中亞國家友好交往的歷史源遠流長,取得的成果璀璨奪目。“中國-中亞峰會”必將推動中國與中亞國家交流合作取得新的成功,人民獲得更大的幸福。

(圖為趙靜博士)

王茜博士提到距今4000年前,中亞已經成為人類文明交流的重要十字路口,與我國的文化交流更是源遠流長,所以回望千年,中亞與我國一直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當今,應加大力度,推進中國與中亞文明互學互鑒,文明只有相互交往、相互學習,才能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實現人類社會的和諧。

(圖為王茜博士)

楊雯博士提到,中亞地區大量的文化遺產價值高、數量多、類型豐富、文化發展脈絡比較完整,且具有強大的文化影響力。我國考古學家走出國門,開展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提升了我國與中亞國家在文化遺產以及技術方面的交流合作。“中國-中亞峰會”召開是一個契機,有助于進一步推進相關工作,共享價值,并共同面對挑戰。

(圖為楊雯博士)

鄭紅翔博士回顧了唐朝時期,在長安生活的各種中亞人的身份,同時展望了對“中國-中亞峰會”的期待。鄭老師提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未來中國與中亞民眾將進一步增進了解,實現民心相通。

(圖為鄭紅翔博士)

絲綢之路研究院在讀博士研究生徐彥峰從宗教文化、著名文學作品及作家角度,回顧了中國與中亞地區的文化交流狀況。同時表示,作為西安人,對即將到來的“中國-中亞峰會”滿懷期待。

(圖為博士生徐彥峰)

哈薩克斯坦研究中心俄語翻譯兼秘書李奕璠提到,中亞國家媒體對“中國-中亞峰會”寄予了厚望,是雙方達成共識,求同存異的重要平臺。“中國-中亞峰會”在國際關系層面,是國際合作一個全新的、更加完善的典范。

(圖為李奕璠秘書)

絲綢之路研究院在讀碩士研究生阿古達目提到,在學習中亞歷史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了這一地區各類文明交流互鑒、共存共榮的區域特色。同時,中亞是古代中國認識并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由今西安出發,歷經中亞的古絲綢之路澤遺百代,連接了中華大地各族人民與中亞地區各色人種,譜寫了人類文明史上的絢麗篇章。“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召開,是一次寶貴的機會,可以切身感受到中國與中亞區域的密切聯系與深厚友誼。

(圖為碩士生阿古達目)

座談會最后,絲綢之路研究院席會東副院長做了總結發言。席老師提到古都西安是中國與中亞交流的福地和圣地,在歷史時期就是中國和中亞交流的中心。中亞不僅是歷史時期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和五大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也是當代“一帶一路”倡議的首倡地。“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召開,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他表示,西北大學中亞研究院、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在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及中亞歷史文化研究領域,至少有4代學人積累了豐厚的學術成果,作為西安的學者,研究院師生要有榮譽感,并通過學術研究和文化交往來推動中國與中亞學術交流邁上新的臺階。

(圖為會議現場)

原文鏈接:https://c.m.163.com/news/a/I4EKVRQ105278S8L.html?from=wap_redirect&spss=adap_pc&referFrom=&spssid=5a4e7d50f01ab5e74706f9f2c4557950&spsw=3&isFromH5Share=article

< 上一篇

西北大學中亞研究院召開中國與中亞五國合作前景展望學術座談會

高教前沿 | 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大學發展要向改革、向結構、向開放、向統籌要質量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