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張琪悅 趙茁軼 郭詩夢)4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致賀信在我省引起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賀信精神,按照國家文物局的部署,加強與亞洲國家在文明研究、聯合考古、古跡修復、博物館交流、人才培養等領域合作,為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新貢獻。
陜西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羅文利表示,習近平主席向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致賀信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明交流、文物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為推動文化遺產國際合作、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將以本次大會成功舉辦為契機,用心搭建亞洲文明認知與理解的橋梁,組織優勢力量開展緬甸蒲甘他冰瑜寺保護維修,用好“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這一重要平臺,加大與中亞、西亞、南亞國家和地區在聯合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合作力度,推進“絲綢之路文化”研究闡釋、成果共享和展示傳播工作,為揭示亞洲文明交往進程、增進亞洲人民情感共鳴作出應有貢獻。
陜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侯寧彬表示,習近平主席的賀信立意高遠、思想深邃、內容豐富,令我們備受鼓舞、倍感振奮,同時也為我們做好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建設、聯合考古、古代文明研究、古跡遺址保護修復以及博物館文化交流指明了方向。博物館作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作為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應充分利用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通過深化文明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擴大交流合作等方式,推動讓文物活起來,推進文明交流互鑒。下一步,我們將努力通過收藏在博物館的文化遺產,凝聚亞洲人民的文化自信,弘揚人類的共同價值,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讓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陜西考古博物館館長、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孫周勇表示,習近平主席向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致賀信,讓我倍感自豪、無比振奮。在國家文物局的關心指導下,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重視支持下,作為行業排頭兵的陜西考古,積極融入中國考古學“走出去”的進程,立足陜西考古資源稟賦、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在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開展了一系列境外考古發掘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陜西考古人將認真學習領悟賀信精神,不斷拓展亞洲文化遺產領域對話交流、合作研究,促進交流互鑒,共同守護好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黨總支書記、院長李舉綱表示,習近平主席向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致的賀信立意高遠、主旨宏闊,為強化亞洲文化遺產保護擘畫了全新藍圖。漢景帝陽陵博物院作為國際知名的東方大遺址,不僅是西漢文景之治的物質體現,也在亞洲文化遺產星空中具有重要地位。多年來,以文物外展為主要途徑,我院珍貴文物相繼在亞洲多國博物館展出,為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增進我國同亞洲國家文化交流、民心相通作出了應有貢獻。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將以賀信精神為指引,深入發掘、闡釋文物大遺址歷史內涵、時代價值,積極參與亞洲國家文化遺產領域國際合作,展示新時代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為攜手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作出自己應有貢獻。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黨委書記、院長李崗表示,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現場聆聽了習近平主席致的賀信,深切感受到賀信內容高瞻遠矚、立意深遠,深刻體會到習近平主席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以及對中國文博工作者的殷切希望,我們倍感振奮,也深感責任重大。秦陵博物院是國際交流合作的受益者,今后更要做國際交流合作的踐行者和倡導者。我們將牢記習近平主席的囑托,胸懷國際視野,充分發揮兵馬俑的國際影響力和多年積累的保護經驗,積極參與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在文物保護修復、遺產保護管理、博物館交流等方面擴大與亞洲各國的交流合作,為“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貢獻力量。
西北大學黨委書記王亞杰表示,習近平主席的賀信令人振奮、催人奮進。西北大學將立足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這一重要平臺,秉承“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的理念,把合作做好,把功能做強,充分發揮學校考古學優勢特色,與亞洲國家的高校深入合作開展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研究探討與文化傳承,努力產出一批標志性、引領性的研究成果,培養一批致力于文化遺產保護的人才隊伍,努力形成一套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方案,為促進加強亞洲文化遺產保護,深化亞洲文明交流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原文鏈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304/26/content_80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