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兩名師生圓滿完成南極科考任務

歷時163天,行程6萬余海里!“雪龍”號、“雪龍2”號分別于4月3日、4月6日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這標志著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圓滿完成,這也是我國第三次實施“雙龍探極”。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張玉柱副教授和地質學系劉兆博士順利完成各自科考任務,分別乘坐“雪龍”號、“雪龍2”號順利歸來。

出發前與“雪龍”船合影

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主要圍繞南大洋重點海域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與反饋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考察工作,經過5個多月的現場作業,順利完成任務,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同時,完成了南極長城站、中山站物資補給和人員輪換。

在南極科學考察期間,張玉柱主要對難言島上賦存的冰磧物和上升海灘沉積物進行了樣品采集,以開展末次冰消期以來冰川消退歷史和相對海平面變化等方面的研究,該研究對于理解難言島區域環境演變過程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劉兆曾經參加了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2016.11—2017.4),這是他第二次赴南極開展地質科學考察工作。在本次科考中,劉兆在中山站駐站期間,與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光高博士一起,乘坐直升機在距離中山站90—130km處的茹爾群島和西福爾丘陵扎營,進行超高溫麻粒巖及其圍巖樣品采集,以開展深熔機制、變質演化歷史和同位素年代學的研究,該研究對理解岡瓦納大陸在東南極的聚合過程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緊張工作

在完成野外考察和科研樣品采集工作的同時,張玉柱和劉兆還主動作為、恪盡職守、服從指揮,積極踐行“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南極精神,在考察過程中積極參與到中山站物資裝卸等工作之中,付出了艱辛和汗水,為我國南極科考事業的發展貢獻了西大力量。

< 上一篇

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搭建考古共享平臺 促進絲路文明交流

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揭牌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