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轉化提速記

近日,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學院工作人員陳京京帶著學院青年教師前往陜西煤業化工技術研究院,參加一場特殊的學科交叉青年學者沙龍。在4個小時的時間里,兩家單位的10位青年學者圍繞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技術輪番上臺作專題報告,開展交流研討,接受專家點評。

沙龍,這種學術研討交流形式于高校而言并不陌生,但走出校門主動聯系企業共同主辦,在西北大學卻并不常見。

轉變,源于一次巡視。今年3月底,陜西省委巡視組向28所省屬高校黨委反饋意見,其中“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還有差距”是一個突出的共性問題。

如何立足學科特色,發揮智庫作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陜西高質量發展,是巡視留給西北大學的“必答題”。

“巡視指出的問題把脈準確、切中要害。”巡視組開出的問題清單,在西北大學黨委書記王亞杰看來,是一張精準全面的“體檢報告”。“作為一所以基礎研究見長的綜合性大學,西北大學在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方面還需補課。”

西北大學建立以書記、校長為雙組長,涵蓋人力、人才、教務、社科等15個部門的深度融入“秦創原”建設工作專班,推動學校創新資源向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秦創原”匯聚,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堅強后盾。

今年6月,西北大學化工學院教授胡軍帶著研究成果“超疏水防粘結微納米新材料”入駐“秦創原”,成立了納纖材料科技公司,打通了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公里”。

與寧夏煤業合作,改善低溫設備的腐蝕結冰問題;與中石化合作,減緩溶液儲罐內的腐蝕速度……一個個應用案例、一筆筆簽約訂單讓胡軍的研究成果走出實驗室,落到生產第一線,成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動力。

進入9月,西北大學分別與國家超級計算西安中心等簽訂合作協議,共建3個校企合作平臺。截至10月底,已有19位教師帶著各自的研究成果在“秦創原”窗口成立公司,一個個“紙上成果”搭上了市場化、商品化的高速列車。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我們將以巡視反饋問題整改為契機,自覺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完善高校創新體系,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為陜西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和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王亞杰告訴記者。

原文鏈接:https://jjjcb.ccdi.gov.cn/epaperapp/html/detail.html?id=1607447612057714689

< 上一篇

科研轉化提速記

突破!西北大學在肝癌早期診斷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