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團隊發布了校慶獻禮系列科普視頻中的最后一個——《公誠勤樸》,在一分鐘的時間里回望了過往半年來的創作歷程。談及最開始的創作初心,科普團隊指導老師趙軍龍副教授分享道,“我在西大學習工作整整20年了,感受了學校從‘百年’到‘百廿’的輝煌歷程,團隊成員同樣求學成長于西大,開展視頻創作的首要想法是向母校致敬?!?/p>

2022年3月,西北大學化未來科普團隊著手準備校慶視頻的實驗攝制工作。成員們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把冗長的實驗壓縮、轉化成直觀的過程,“發光放熱”“星火燎原”“意氣風發”……一條條凝聚情懷的科普視頻陸續產出。視頻從內容選題到實驗效果改動,都飽含著團隊成員們的赤子之情。
五年來,從線下活動到線上科普,西北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師生從開展趣味化學實驗出發,打造原創內容、組建 “化未來科普實驗室”、踐行創新創業、深入中小學與科技館、扎根公益科普……
從“0”到“1”組建公司實現初步發展
2015年,學院的老師和同學組建了化學科普團隊,為中小學生提供化學科普實驗及講座。為了讓更多的中小學生了解基礎化學知識,感受自然之美,擁有基本的科學素養,2017年,團隊通過運營化未來科普實驗室,創立“西安心化未來化學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豐富的科普資源、趣味的科普活動,為中小學生提供高質量的科普教育資源。

缺乏固定場地、底蘊積攢不足、組織協調不當……這些切切實實的問題是公司初創時難以逾越的障礙。心懷夢想,立足實踐,學校在得知學生在創新創業時遇到的諸多瓶頸后,批準同意將化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50平米實驗室作為對外開展化學科普實驗活動的場地使用。在校團委創新創業基地的雙創培養平臺與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的專業支持下,團隊成員在公司經營、未來發展、科普內容、實驗規范操作及安全管理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自此才能為實驗室的日常運轉保駕護航。

截止目前,團隊已在這里完成了數萬次實驗的開發與展示。師生共同努力拓展化學科普陣地,通過為陜西科學技術館、榆林市科學技術館建立化學工作室,與陜西省內各地方中小學開展科普教育活動等方式,逐步形成以“青年紅色筑夢”為內核、“科普三下鄉”“科普進校園”活動為實踐方式的科普之路。
從“1”到“十”創作內容斬獲多項獎項
隨著化未來科普實驗室的發展,越來越多成員參與其中。作為團隊項目的學生負責人林青青介紹到:“團隊內容創作主要來源于團隊成員的想法和創意”。這些想法可能來源奇特、天馬行空,可能貼近生活、不易發現,但在經歷一系列的研究、設計、討論和實踐之后,它們就可以轉化為輕松有趣又浪漫易懂的科普內容。如選材于《紅樓夢》,以古代顏料為主題的科普課程《紅樓魅影》、以小說《碎玉投珠》為創作靈感的科普論文《“現代”古董——淺談做舊工藝中的化學原理》等等……

2019年冬天,林青青將以身邊隨處可見的保暖工具為主要內容設計科普課程。為了使受眾群體更容易帶入到現實情景中去,課程從自熱火鍋、暖寶寶等常見的取暖手段引入,讓學生探究自熱火鍋、暖寶寶的發熱原理,并嘗試自制這些取暖工具,以操作性、趣味性更強的方式讓更多的中小學生了解“世界溫暖的秘密”。正如林青青所說:“每個成員都能在日常創作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不斷發現與提升自我,交流過程中成員憑借個人知識儲備‘為愛發電’,不斷提升團隊整體能力?!?/p>
同時,化未來科普實驗室師生積極投身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獲國家級及省部級獎勵18項,包括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創新設計競賽二等獎,“互聯網+”及“創青春”省賽金獎,創青春陜西省大學生創業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獎,獲得“陜西科普使者”稱號,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獲得結題優秀。

此外,他們也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普專項”、“陜西省科技宣傳與科學普及計劃項目”、“陜西省提升公民科學素質計劃項目” 的支持,受到新華網、陜西日報、陜西廣播電視臺等眾多媒體的肯定與贊揚……從無到有,化未來科普實驗室不斷實現新的突破,發現更廣闊的“未來”。
從“十”到“百”科普下鄉助力鄉村兒童
本著教學科普的初心,團隊將目光投向了科普教育資源相對落后的鄉村中小學。

2018年4月18日,化未來科普實驗室第一次走進了平利縣城關中學的課堂,團隊成員憑借一場場精彩神奇的化學實驗讓孩子們現場感受化學的魅力,展現“化學之美”。
2021年前往富平縣杜家小學參加“三下鄉”暑期實踐活動時,團隊成員為當地兒童展示了絢麗的火焰魔法,通過通俗的語言講述其中化學原理,完成了一場浪漫的化學科普。
在一次火紙實驗體驗環節中,有位女生害怕火焰會傷到自己,始終拿不穩火紙,團隊成員徐佳瑤將她護在懷里安慰她,手把手帶她點火,小女孩最終克服恐懼,勇敢地嘗試刺激的乒乓球炮筒實驗?!斑@就是進行科普活動的意義所在,讓孩子們勇于嘗試,保持探索的熱情?!比锣l“微光”團隊的隊員宋柳宏說。
今年8月,化未來跟隨三下鄉隊伍走進國家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面向社會群體開展“碳中和”知識宣講活動,并進行了安全的戶外實驗表演,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我們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國家的“雙碳”政策,積極引導大家為建成綠色家園奉獻力量。”參與此次活動的成員馬俊杰認為,這是將碳中和作為戶外實驗展示主題的原因,助力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化學人的責任擔當得到了生動體現。

各家各戶堅守疫情陣地的重要時刻,團隊在有限開展線下課堂的同時,將科普同步轉移至線上,針對疫情和生活中各類科學知識制作了50余篇科普創作,同時開設“科普云微課”公益課程,用一篇篇干貨滿滿的科普作品傳播相關科學知識,寓教于樂,好評如潮。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了《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要培育一支專兼結合、素質優良、覆蓋廣泛的科普工作隊伍;培育壯大科普產業,促進科普與文化、旅游、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
科普團隊指導老師謝鋼教授對此表示:“我們深深感到,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科普工作,說明我們堅持五年之久的項目選擇方向是完全正確的?!?/p>
在今后的發展方向中,“化未來科普實驗室”將努力朝著聯合陜西省內各地市高校、科技館和相關企業成立化學科普聯盟的方向逐步發展,形成一張覆蓋陜西省內中小學生的科普網絡,通過優質的科普實驗、講座和課程助力中小學雙減政策落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斷貢獻“西大智慧"和“西大力量”。

原文鏈接: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210/29/WS635caa5da310817f312f39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