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走入大學校園,20歲成為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博士生。從對專業一無所知到習慣以“地質人”自稱,從懵懂迷茫、成績平平到目光堅定、如愿直博。一路上,羅梅始終保持熱愛,在一枚枚化石里發現那些古老的秘密。
西北大學博士研究生羅梅
走入新世界
“其實我只是比同齡人早走了幾步”,小時候父母工作繁忙,羅梅早早就被送進學校。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是她從小養成的習慣。
她的家鄉寧夏,舉目即是刀劈斧削般的喀斯特地貌、豐富壯觀的風蝕雅丹和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一塊山石的年齡、一座峰群的形成、一條河流的命名……這些老人口中關于大地的故事喚起了羅梅樸素的“地質意識”。高考填報志愿時,她選擇了有著“中華石油英才搖籃”之稱的西北大學地質學系。
大一時羅梅所在的資源勘查專業開設了一門講授古生物與地層學的課程。課上,張志飛老師不僅常常分享他在國外訪學時的趣聞,還會把個人收藏的、曾在國家獲獎和國際聯合考察收集的珍貴化石作為教學材料。一枚小小的化石見證著地球的滄海桑田,那種跨越時空的奇妙感和近乎藝術品的美感,讓羅梅逐漸走進古生物和地層學。
預習、聽講、復習,課后梳理,這樣的“按部就班”在她看來是必要環節;需要記背的概念,她便下苦功夫使其爛熟于心;悉心觀察每一塊化石、每一座山體,在紙上勾勒其形態細節、構造特征,復雜的紋路隨之印入腦海。這些看似細碎平凡的日常學習,讓羅梅關于化石的種種疑問漸漸有了答案,也為她的科研之路鋪下磚石。
走進實驗室
全國油氣地質大賽是羅梅本科期間參加的第一個地質學競賽,她和團隊成員憑借出色的表現獲得了三等獎,更重要的是,在識別劃分沉積相和繪制圖鑒的過程中,她的基礎學科技能得到了提升。在之后的“互聯網+”大賽中,羅梅作為組員負責資料的收集整理,并對巖石薄片的典型現象進行拍照和描述,歷時一年半,該項目獲得了省級銅獎、校級銀獎。有了這個虛擬巖石薄片系統,研究者無需到達實地即可在線上看到巖石的具體相貌。
在準備大賽的兩年時間里,羅梅曾三次前往漢中梁山,在這里,地質學系建設了國家級教學實踐基地,有豐富的化石資源、地質現象,供師生們實踐。也是在這里,羅梅把二年級實習時的疑問,變成以后科學研究的方向。從當地采集回灰巖樣品,利用醋酸進行酸泡,過濾掉石渣,進行小殼化石的挑樣。“當時為了挑化石,在實驗室里一坐就是一下午。”羅梅回憶道。后續對化石進行化學屬種的鑒定也是極其繁難的工作——找不到前人的樣本或描述,加之涉及的種類眾多,常常幾天下來工作都沒有推進。
往往在這樣的時刻,某本書里偶然翻到的某個極其相似的化石又會給她靈感和新的切入點,讓她重拾繼續的勇氣。曾經在筆記本上臨摹過的化石圖樣在腦海里鮮活起來,一切都迎刃而解。最終,項目獲得了校級優秀結題,羅梅也作為第一作者在西北大學學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的發表,既是羅梅科研生涯的“處女作”,也豐富了漢中梁山實習區的地質資料,反哺地質學系實習基地建設,這種成就感和對地質學系作出貢獻的自豪感,使得羅梅更真切地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像在翻山一樣,讓人氣喘吁吁,卻很有成就感,甚至會欲罷不能。”
本科畢業讀博——這是羅梅從未想過的道路。穩步提升的學業成績讓她在大三下學期成功拿到了保研資格,然而在之前的競賽科研“實戰”中,羅梅發現相較于理論的深耕,自己更愿意也更擅長直接走向具體的問題。為了能更專注于古生物與地層學研究、同時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她向張志飛老師提出了直博申請。
制定博士期間的科研計劃、重新評估目前的研究方向、輾轉準備申請材料,同時還要兼顧手頭的工作與學習任務,盡管未知結果,羅梅也嘗試著去“夠一夠”。大二大三的競賽經歷和成果證明了她的能力與毅力,老師在與她的交流中也看到了她的學術熱情,最終,羅梅拿到了直接攻讀西北大學地質學博士學位的資格。大四,她選擇進入地質學基地班進行更深入的古生物與地層學理論學習,完成了本科畢業論文,并獲得優秀獎。
走遍山海間
“僅憑課堂上的學習和實驗室里的苦練可能遠遠不夠。”羅梅說,“進行實地考察、獲得一手資料,是一切研究的基礎。”本科期間,她曾跟隨院系前往銅川、延安、商洛、漢中梁山和河北秦皇島等地進行調研;也在導師的帶領下走過了云南曲靖、昆明,湖北宜昌……行走不同地帶,親自用雙手觸摸、用雙眼觀察,這樣獲得的直觀感受往往比任何文字的描述都讓她印象深刻。
“我們到的許多地方可能大多數人一生都不會去。”羅梅說。去年秋天,羅梅一行前往青海柴達木盆地采集樣品。高原反應和干燥的氣候帶來種種的不適,讓她常常在夜里難眠。兩個目的地之間往往是幾百公里的距離。沿途經過的無人區時有野生動物出沒,漫地都是被吃掉的動物尸骨。“老師、同學、司機,一路上都是同甘共苦的。”此時的羅梅很能體會到老一輩地質人“開疆拓土”時的艱辛。
除過在實驗室里“焚膏繼晷”,在山海之間“走南闖北”,羅梅也嘗試以另一種姿態做一名“地質人”。征文比賽中,她通過地質學的眼光對黃河發展作以闡釋;院系組織的志愿活動中,她是教小朋友們辨認化石的“大姐姐”;在地質學系新媒體和陜西省古生物學會擔任編輯的幾年里,除過掌握編輯技能、參與完成30余篇推送之外,她也學會在學術和科普之間自如轉換,向大眾展示地質學的研究成果……
大一開始,羅梅便養成了收集化石的愛好。朋友在國外代買的菊石、青海無人區撿到的珊瑚、在野外找到的三葉蟲和腕足……看著億萬年前的生命,手邊厚厚的書籍文獻、眼前密密成行的數據,也隨之閃亮起點點光輝。
“未來無需預料,我只想腳踏實地做下去。”大一的新生專業導讀課上,16歲的羅梅聽到賴紹聰老師說:“干一行愛一行”。今天的她已是一名博士生,但這六個字,她一直記得。
原文鏈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3342550730997955337&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1e4e43892bc0a8865f000p&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334255073099795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