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中亞民間友好論壇在西安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曹建明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吉爾吉斯斯坦副總理拜薩羅夫、塔吉克斯坦副議長曼蘇里、土庫曼斯坦副總理阿曼涅佩索夫、哈薩克斯坦信息和社會發展部部長克德拉里·達爾汗分別通過視頻致辭。省委書記劉國中致辭。省長趙一德、中國中亞友好協會會長陳鳳翔、中國人民對外友協副會長姜江揭牌。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李春臨,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莊長興出席。副省長葉牛平主持。
曹建明表示,習近平主席在今年1月舉行的中國同中亞五國建交30周年視頻峰會上倡議舉辦中國—中亞民間友好論壇,旨在推動中國與中亞國家友好關系長遠發展。中國與中亞30年友好合作成功實踐表明,民心相通是發展國家關系的重要基礎。我們要以建交30周年為契機,匯聚民間友好的強大力量,拉緊民間友好的利益紐帶,筑牢民間友好的社會基礎,保障民間友好的薪火傳承,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
劉國中說,陜西位于古絲綢之路起點,處在中國向西開放前沿。我們將認真落實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同中亞五國建交30周年視頻峰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依托楊凌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中歐班列長安號等,與大家一道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擴大經貿往來,加強高技術、農業、教育、文化旅游、抗疫、傳統醫學等領域合作,共促人文交流、民心相通。
開幕式上,趙一德與陳鳳翔、姜江、外交部歐亞司參贊張衛,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傳統醫學中心、中國—中亞農業合作中心、中國—中亞綜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揭牌,正式啟動教育培訓計劃、減貧惠農計劃。
本次論壇以“賡續傳統友誼深化民間合作”為主題,中國與中亞五國的領導人、外交使節和地方政府、友好組織等相關領域代表,以及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代表以現場或視頻發言形式參加論壇。
每年招錄150名中亞五國學生來西安高校學習
9月27日,中國—中亞民間友好論壇教育和青年交流分論壇在西安舉行。分論壇上,來自中國與中亞的高校校長與留學生分享交流了在青年教育方面的心得。
設置專項獎學金,高度重視青少年對外交流
華商報記者從教育和青年交流分論壇了解到,目前西安全市有2萬多名外國留學生。長期以來,西安市高度重視教育和青少年對外交流工作,尤其重視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特別是中亞國家的交流。2019年3月,西安市政府設立“西安市‘一帶一路’外國留學生獎學金”,為501名中亞五國留學生提供獎學金936萬元。今年8月,又設立了“西安市‘中亞五國’留學生教育培訓計劃項目專項獎學金”,計劃從今年起連續三年,每年招錄150名中亞五國優秀學生來西安高校進行“1+4”本科、“1+3”專科學歷教育,為中亞國家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
開放合作成為推動新時代教育變革創新的關鍵要素
西北大學副校長賴紹聰表示,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職能,更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對外互容、互鑒、互通。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開放合作成為推動新時代教育變革創新的關鍵要素,蘊含著新的發展機遇。9月16日剛剛發布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撒馬爾罕宣言》為中國和中亞高校和科研機構今后的合作方向指明了道路,西北大學將進一步借助區位和學科優勢,與中亞地區高校努力攜手共同建設“一帶一路”高水平智庫平臺。
教育不能在一個密封的空間里發展
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國立大學副校長古麗扎特講道,當前,教育不能在一個密封的空間里發展。世界的開放性、人類學習和教育過程的連續性是現代開放教育的標志,它必須伴隨著國際一體化和國家教育系統的融合。中國-中亞友好論壇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可以使中國-中亞關系在高等教育領域得到發展。我們都需要不斷支持和促進現代教育舉措,以便在培養勞動力市場所需的高素質專家的同時,實現教育服務的最高競爭水平。
要將在中國學習的中醫藥文化知識傳播到更多地方
哈薩克斯坦留學生代表馬文軒分享了自己在陜留學的經歷。“我是陜西中醫藥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在中國的學習經歷對我來說非常寶貴,我在西安度過了9年時光,對我來說,陜西就是我的第二故鄉,現在我回到了自己的國家,我將和父親一起將我們的中醫診所經營好。將這么多年在中國學習的中醫藥文化知識傳播到更多地方,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了解中國。”馬文軒說,“作為一名醫生,我會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努力幫助更多的病人解除病痛,讓中醫藥為哈薩克斯坦的同胞帶來更多健康福祉,為深耕哈中兩國睦鄰友好示范田做出自己的貢獻。”
原文鏈接:http://news.hsw.cn/system/2022/0928/1526748.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