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北大學延安精神與黨的建設研究院、陜西省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建黨百年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層論壇”在西北大學舉行。來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北京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陜西師范大學、延安大學、西安財經大學、西安理工大學、人民出版社等研究單位和高校的學者,同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代表70余人出席論壇。西北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呂建榮主持論壇。
呂建榮表示,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高度,向全黨發出了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偉大號召。我們要提高政治站位,突出學習重點,注重學用結合,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在“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上狠下功夫,不斷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高標準高質量開展,實現西北大學“十四五發展”良好開局。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柳建輝主題發言的題目是《百年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發展做出的歷史性貢獻》。柳建輝分析了百年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性貢獻。他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大會的講話中指出,“在百年接續奮斗中,黨團結帶領人民開辟了偉大道路,建立了偉大功業,鑄就了偉大精神,積累了寶貴經驗,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人類社會進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跡。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我們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同時,“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這三個一百年是對黨百年歷程的高度歸納概括。這三個一百年,背后的深意其實是回答了三個問題。第一個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回答的是“中國共產黨是干什么的”?第二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回答了“中國共產黨怎么走過來的”?第三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回答了“中國共產黨下一步還要往哪去”?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良明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事實的考證,駁斥了歷史虛無主義者妄言否定黨的成立的必然性,提出在黨史研究中要堅持正確的黨史觀,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林緒武以“黨報黨刊的百年發展”為題,論述了黨的成立至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新中國時期等三個階段黨報黨刊的發展歷程,提出黨報黨刊是中國共產黨的記錄者、見證者的觀點。林緒武說,從《向導周報》開始,中國共產黨的黨報黨刊的宣傳,從單純的理論宣傳轉變為理論聯系實際,將黨的革命主張、政治綱領、路線融入到時事宣傳中。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高尚斌提出,百年中國共產黨攻堅克難創造輝煌六條寶貴經驗,分別是堅定信仰、勇敢斗爭,實事求是、路線正確,理論創新、思想指引,為民謀利、贏得人民,黨員帶頭、英模輩出,領導堅強、團結統一。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是什么?”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姚金果提出,陳獨秀在《新青年》宣言中宣誓的“我們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是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話語,正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的文本證據。”中國共產黨因為信仰而生而行,中國共產黨人敢為信仰而戰而死,這個信仰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信仰,就是對共產主義事業的信仰,也是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信仰。為了這個信仰,無論遇到怎樣強大的敵人和怎樣艱險的挑戰,中國共產黨及其真正的共產黨員都無所畏懼,勇敢斗爭,一往無前。當大革命失敗,大批共產黨員慘遭屠殺的時刻,中國共產黨毅然展開土地革命戰爭,與國民黨反動政權相對抗,賀龍、葉劍英、彭德懷等,反而加入中國共產黨,還有毛主席的老師徐特立獻身共產主義事業。當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中央紅軍被迫大轉移的時刻,毛澤東、黨中央用膽量和智慧書寫了四渡赤水的得意之筆,紅軍指戰員用意志和犧牲書寫了長征勝利的人類史詩。當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的時刻,毛澤東堅信,在人民和正義面前,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創造了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跡。改革開放后,當我們遭遇西方國家制裁的時刻,鄧小平堅信中國搞社會主義是誰也動搖不了的,黨員干部帶領群眾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社會主義制度,又以敢闖敢試的精神推進改革開放,勇往直前。當新冠疫情發生的時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決果敢,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黨員干部、軍隊指戰員、白衣天使迎難而上,奮勇當先,在較短時間打贏了這場沒有硝煙的人民戰爭。百年歷史充分證明,基于崇高信仰的勇于戰斗和犧牲,心甘情愿,無怨無悔,這是中國共產黨攻堅克難、創造輝煌的強大精神動力。
本次論壇由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北大學延安精神與黨的建設研究院、陜西省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主辦。
原文鏈接:http://news.cssn.cn/zx/bwyc/202105/t20210513_53331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