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碳中和成為中國接下來發展中最為重大的命題之一。對能源大省陜西、能源重鎮榆林來講,更是如此。
從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表示:中國力爭2030年前“碳達峰”,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之后,榆林就以更為積極地姿態,擁抱碳中和。
西北大學官網消息說,5月9日上午,西北大學與榆林市政府共建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科創中心簽約儀式暨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學院揭牌儀式在榆林舉行。 榆林市委書記、市長李春臨在上述儀式中發言稱:此次與西北大學的深度合作,旨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的指示要求,通過校地合作的方式,主動探索資源型城市低碳綠色轉型發展的新舉措。
李春臨還介紹了榆林市作為典型的成長期資源型城市在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中的思考與實踐。
他說,榆林市委市政府將積極調動各方力量,以最大的誠意、最實的舉措、最優的環境與西北大學共同推動合作協議落地落實,引領帶動更多高水平創新載體和含綠量、含新量、含金量高的大項目好項目落地榆林,努力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體現榆林擔當、展現榆林作為、作出榆林貢獻。根據簽訂《榆林市人民政府 西北大學共建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科創中心合作協議》:
雙方將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以平臺搭建、項目研發、成果轉化為載體,共建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學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研究中心,秦創原(榆林)碳中和產業創新谷,氣候變化和地球科學博物館,探索校地合作新機制、新模式,建立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的合作關系。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學院名譽院長和院長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小曳擔任,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和主任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國偉和朱日祥擔任。
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學院是全國第一所培養“碳中和”領域專門人才的新型研究型學院。學院定位“服務國家‘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聚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化石能源清潔利用、可再生能源、氫能、儲能、能源互聯網、碳經濟和政策研究等七大方向開展碳中和技術研發、轉化和推廣應用,重點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產業認知、基礎扎實、多學科交叉背景的復合型人才。
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學院現以研究生教育為主、非全日制教育為輔,初期計劃人員規模達800-1000人,遠期可滿足3000人科研工作需求,并將進一步開展相關專業的本科教育。(陜西是中國最大的能源省份之一,陜西50%碳排放都在榆林,所以碳達峰、碳中和概念對榆林影響甚巨,以下是不久之前“上郡”撰寫的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深度文章)
“碳達峰”“碳中和”和榆林有什么關系?《巴黎協定》簽署5周年之際的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表示:中國力爭2030年前“碳達峰”,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隨后,中國諸多行業、各個地區都在響應“碳達峰”“碳中和”——這成了一份影響中國未來幾十年的概念和綱領。
“碳達峰”“碳中和”是什么?其實很簡單。
“碳達峰”就是指到某個時間,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不再增長,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途徑抵消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巴黎協定》長期目標是,努力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具體措施還是減少碳排放。
這些和榆林有什么關系?
我們知道,我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是煤炭,而榆林是中國最主要的煤炭產區之一。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宏對「上郡」說:“煤炭作為高碳能源,控制煤炭消費總量、降低煤炭消費強度,是碳減排的重中之重。”
從行業看,目前中國電力行業、交通行業、建筑和工業碳排放占比分別達到41%、28%和31%,其中電力和工業碳的排放大多來源于煤炭。
張宏說:“目前我國電力與供熱、冶金、建材、化工4大行業煤耗量依然占全國煤炭消費總量90%左右。推動碳減排盡快達峰,就要把燃煤發電和供熱節能、降低煤耗放在首位。”
在此期間,國家與行業層面一定會推動煤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開展燃煤發電超低排放與節能技術改造,降低煤炭消費強度。
這些都是對榆林的挑戰,因為我們榆林這座城市的崛起和發家,就是因為煤炭,目前主要的經濟支撐也是煤炭和相關產業。
榆林的壓力
雖然榆林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還沒有出爐,但是《榆林日報》官方公眾號兩天前報道了榆林2020年大概的經濟數據。榆林2020年GDP總量4089.66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2555.64億元,增長5.6%,榆林的二產主要是煤炭。2020年,榆林原煤產量5.17億噸,比上年增長10.6%。在去年的疫情之下,榆林這個數據應該是很難得的。同時,這個結果也看出,榆林超過5億噸原煤產量,在榆林整個經濟的大盤子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榆林最近20年以來,在整個中國的地位很高,這是因為進入21世紀之后,能源需求暴增,而中國的能源格局“富煤、貧油、少氣”決定了煤炭占能源消費的主體地位。
「上郡」了解到,中國碳減排任務十分繁重,最為突出的是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這個結構沒有根本改變。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說:“截至2019年底,中國碳強度比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3%,但碳排放強度依然很大。”
「上郡」注意到,2006年后中國就已經成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今年開始距2030年實現碳達峰僅剩10年。“十四五”期間我國需要對節能提效有明確要求,節能提效應列為我國能源戰略之首。
從對榆林影響更深遠的意義上講,“碳中和”意味著一個以化石能源為主支持發展的時代開始結束,一個向非化石能源過渡的時代來臨,全世界追求一個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碳中和。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對「上郡」說:“目前我國能源強度依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如果這一數字提升至1.0,就意味著同等規模的GDP可節省十幾億噸標準煤。”其實今年的7月份,在歐盟宣布碳中和計劃之前,已有30多個國家宣布碳中和目標,包括墨西哥、馬爾代夫等,此后中國、日本、韓國接連提出碳中和目標,美國總統拜登也在講話中提出了美國要重回《巴黎協定》。全球重要的經濟體,也就是占全球GDP75%、占全球碳排放量65%的國家開始碳中和。
「上郡」還注意到,其實中央在2014年就提出碳達峰的問題,這次把它真正落實下來,因為2030年之前要實現碳達峰。在達峰這個問題上,要推動一部分地區率先達峰,一部分的行業也要率先達峰。
榆林會在全國一盤棋中,具體怎樣行動呢?
榆林迎接挑戰
陜西省層面目前還沒有出臺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相關政策。但是我們注意到,榆林主政者已經在積極行動,并推廣“碳達峰”“碳中和”的概念。
在未來5年榆林最重要的行動綱領中提到,榆林要“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同時也要“充分考慮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限定因素”。
榆林市在未來5年最重要的規劃——《十四五規劃》中,“在總的調子不變的情況下,對之前提出的指導思想作了一些調整和優化”,調整了哪些呢?最明顯的就是“突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導向,深刻把握資源型城市發展規律,以創建國家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為牽引,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也就是說,在榆林整座城市接下來的指導方針中,就有碳達峰和碳中和。在這影響數十年的重大戰略中,榆林目前已經開始提前謀劃布局了。
“碳達峰”尤其是“碳中和”,有長達30年的路要走,期間必定有很長的磨合期和博弈期。一名中科院院士告「上郡」:“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首先要做實的是碳核算,在此基礎上才能認知各個活動的碳效率,之后必然會有積極的碳交易市場。”
在這方面,榆林也提出了具體措施。
榆林官方的一份文件提到:“榆林要建立健全排污權、碳排放權和用能權交易制度,落實生態補償制度,全面控制能耗強度和能消費總量,實現減排降碳協同效應。”
榆林官方層面也認為,這個目標導向給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升級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從時間表來看,榆林還有10年的窗口期。
特別是國家層面將會加快推進能源革命,為榆林能源革命示范區創建帶來重要機遇。幾天前的2021年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支持榆林建設能源革命示范區。
這是榆林在上層政策方面,力度空前的支持。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開發形成的低碳發展優勢,為榆林一次性布局新興產業帶來新的更大機遇。
也正是基于此,榆林要把碳達峰和碳中和作為“十四五”發展必須破解的一號課題來抓,以下是榆林具體的策略措施:一是以創建國家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為牽引,加快碳捕集與封存、“液態陽光”等示范項目落地,推動能源化工產業低碳化再造。二是下決心淘汰一批蘭炭、鎂治煉、小火電、電石等行業的落后產能,關停不達標企業,在“騰籠換鳥”中置換出碳排放、耗能等環境容量指標。三是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全面加快牒電替代步伐,構建風光儲用一體化的“綠電”體系,大力推進氫能全產業鏈示范,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升級。四是加快發展低碳產業,前瞻性布局5G應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以多元化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擺脫“資源依賴癥”在碳達峰前探索出一條資源型城市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有效路徑。
“碳中和” 和 榆林的氫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對「上郡」說:“能源革命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一條途徑,能源革命最核心的內容是新能源革命,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是發展可再生能源。”
歐陽明高還稱:“可再生能源是一個完整的技術體系,不僅需要太陽能、風電,更需要氫能作為能源載體和儲能方式配合,形成真正的新能源體系。”
如果2040、2050年達到3億輛電動轎車,車上電池儲存的總電量可達200億度。所以最終儲能第一要靠純電動車電池,第二靠燃料電池車的能源—氫能。
而榆林就有大量氫!
榆林每年氫產量在180萬噸到200萬噸,大體上在220億立方米,是個富氫的城市。作為榆林未來重要的戰略資源,榆林大量的氫氣可用于資源平衡清潔利用,做碳氫中和,目標是未來的“碳中和”。
榆林此前大量未充分開發的氫資源,直接燃燒排放或用于發電等低端應用。初步評估:? 充分利用荒煤氣尾氣每年可獲取130萬噸氫氣。? 充分利用部分產能過剩的天然氣制氫產業可獲取近20萬噸/年的氫氣。? 榆林每年未充分開發利用的氫氣總量已達到180萬噸以上,相當于浪費200億m3氫氣。? 此外,榆林不僅生產量大且成本極低。榆林到站氫氣成本可在35元/公斤以內,遠低于上海、北京部分40-60元的價格。
陜西省層面規劃,氫能唯一重點發展區域就在榆林。
陜西謀劃,用10年左右時間將陜西建成集氫能源研究、開發和生產的國家級氫能源基地——“中國西部氫谷”,建成集氫能高端裝備制造、氫氣生產、營運、輸出及綜合利用等國家級氫能產業基地。
在省外,榆林不僅是“供給者”還是“鏈接者”。陜西要做全國氫能源供給中心,勢必要重視華北地區這塊大市場。而從地理位置來講,榆林東向通道一旦被打通,將直接通向京津冀、長三角等國內經濟最發達的幾個區域。
2020年煤博會期間,榆林高新區管委會、榆能集團、榆林華秦新能源、開沃汽車、深圳市氫藍時代5家大咖簽署合作協議,要投資300億,在榆林高新區打造氫能產業集群,推動中國“西部氫谷”的建設。這是榆林的“先棋一招”。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這個最高級別的經濟會議中明確,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確定為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僅僅幾天后,具體做法已經出來了,包括以下6方面:
一是大力調整能源結構。二是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轉型。三是著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四是加速低碳技術研發推廣。五是健全低碳發展體制機制。六是努力增加生態碳匯。
這些方向與榆林的措施不謀而合。這是一座由能源而崛起的城市,我們不得不在能源戰略中及早謀劃布局。
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剛剛開始,「上郡」將持續關注。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JDFxSxy1NHghzqUPRXW2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