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跨文化研究院舉辦“傳統戲曲傳承與國際化”研討會

西北大學跨文化研究院近日舉辦“傳統戲曲傳承與國際化”研討會,著名百老匯制片人董方思先生應邀參會,并就中西方戲劇比較、展望跨文化交流與融合等話題同與會師生和嘉賓展開交流和研討。

西北大學跨文化研究院院長王晨佳博士介紹了研究院概況和中國最古老劇種秦腔,以及百年易俗社的發展歷程。她指出,在經濟發展和海外文化的急劇沖擊下,包括秦腔在內的許多中國經典戲曲逐漸式微,面臨著挑戰。發掘、傳承和弘揚百年易俗社在國際文化領域的意義和價值,具有重大意義。她分享了團隊在易俗社國際化推廣項目的成功案例。這也是西安市外辦委托“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聯合組織(UCLG)合作7個要點研討會”課題成果之一。

西北大學文學院研究生導師、該校現代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高字民博士介紹了該校戲劇戲曲學科的教學科研實踐、研究方向和人才培養計劃,以及以“黑美人”藝術節為代表的校園劇,“小黑”戲劇社在戲劇跨文化傳播方面所做的努力及成果。

受邀參加研討會的嘉賓董方思,是美國城市廣場娛樂制作公司創始人,中國中央戲劇學院客座教授及導演,曾在迪士尼公司工作8年,期間作為百老匯音樂劇《美女與野獸》、《獅子王》主要執行制作人之一,在迪士尼戲劇的創作和制作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董方思先生對傳統戲劇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表示贊嘆,并分享了百老匯制作運營和國際化的盈利模式,如大量游客作為演出觀看群體基礎,以及像《獅子王》《大河之舞》這樣的百老匯經典不衰劇目案例。提出傳統戲曲“走出去”,在主題上需要具備能夠真正令觀眾產生共鳴的人文內核,必須做到觀眾至上,先打動本土的觀眾,才能論及國際化的市場拓展。

董方思談到運用一些新穎的呈現方式激活傳統文化,煥起年青一代的了解和重視。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利用了嘻哈音樂與歷史人物的結合,從而激發了美國兒童去主動了解這段歷史。他還從外國觀眾的角度,分析了地方戲曲國際化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無法真切體會戲曲中的意象和隱喻,指出增加相關字幕是必要途徑。

在研討會現場,西北大學戲劇及跨文化專業的師生還與董方思就秦腔作為西北地區的地方戲如何走向國際化,更多地融合國外戲劇文化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現場氣氛熱烈。

西北大學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王友群介紹了跨文化交流的歷史淵源及未來規劃。

西北大學跨文化研究院旨在服務“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戰略構想,為提高國際話語權、塑造文化形象提供啟發;提煉出上與講好“中國故事”,建立文化自信,下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相呼應的文化“走出去”路徑。其工作方向聚焦于跨文化管理和文化經濟,以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從經濟、文化、傳播的多元角度研究文化及相關產業問題。

記者從研討會上獲悉,作為易俗社國際化推廣項目的重要內容,研究院承擔了易俗社發展歷程,部分大戲文本和折子戲概況等資料的翻譯工作。已完成經典劇目、大型秦腔傳統戲《白蛇傳》中英版的文本翻譯及《三滴血》文本初稿。今年春節期間,《白蛇傳》首度在2021秦腔經典劇目演出季與觀眾見面,觀眾掌聲不絕于耳。

中英版《白蛇傳》力推戲曲國際化路線,在尊崇傳統戲曲規律的基礎上,突破語言限制,采用中英文雙語翻譯,史無前例地為古老的秦腔藝術注入了眾多元素,并啟用了大型交響樂伴奏,結合高科技聲光電技術,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大秦之腔,同時又符合現代觀眾群的審美需求。

專家評價說,它不僅讓古老的秦腔煥發出了新的光彩,也拓寬了文化傳播的新路子。作為百年易俗社的經典劇目,該劇目標是,唱響全國,走向國際。


原文鏈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jjl/20210313/395887.html

< 上一篇

跨越天山覓古蹤 ——陜西省第七批“三秦楷模”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系列報道之一

陜西省第七批“三秦楷模”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跨越天山覓古蹤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