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動物個體識別”系統,因可識別“猴臉”而引發關注。記者從西北大學獲悉,該系統已進入到應用推廣階段,未來有望讓動物獲得自己的電子ID,實現野生動物管理智能化。
川金絲猴是一種珍稀瀕危且中國特有的靈長類動物,生存在秦嶺山系之中。西北大學金絲猴研究團隊長期開展野外跟蹤研究和對該物種的保護,其中一個關鍵的環節是如何準確、快速對野生金絲猴進行個體識別,但這一直是個難題。
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何剛
那么研究動物有一個很麻煩的事情就是個體識別,靠人的經驗很難就是認清楚。那么我們就想通過一種新的技術,來去實現這種動物個體的連續地識別,連續地記錄。那么只有個體它長期的這樣一個記錄,這個數據可能才對真正認識它,有一個重要的一個幫助。
該團隊基于金絲猴研究團隊長期對該物種特征的研究結果,利用神經網絡原理,首次開發出了金絲猴個體識別系統。
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郭松濤
面部是動物進化的共同特征,它能否作為個體識別的一個生物特征。后來發現經過我們的算法的開發,模型的研發,發現這個部位是非常好的一個識別部位。所以我們就實現了,在野生條件下,對個體的檢測,要從環境里面,復雜的背景里面將個體檢測出來,然后對個體的追蹤,以及對面部的識別這三步。這三步實現之后,就實現了我們現在的這樣一套動物面部AI識別系統。
研究人員稱,該系統與人臉識別技術相似,通過提取金絲猴面部特征信息,建立秦嶺金絲猴個體的“檔案”。當金絲猴出現時,系統會識別其“身份”,并顯示身高、年齡等信息。
西北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許鵬飛
我們設計的這一套動物面部自動識別的系統,未來它可能能達到,能夠自動輸出我們所關注這個動物的基本信息。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用我們最常用的成像設備手機,遇到一個動物的時候,我們拍攝它的照片,然后我們系統會自動給您返回它的姓名、性別,以及它的一些興趣愛好等等,這些我們所關注的一些信息。
目前,研究人員已初步完成“動物個體識別”系統的開發,并在多處秦嶺金絲猴分布地用于多個種群、上千只個體的識別和記錄,并啟動建立秦嶺金絲猴個體信息庫的工作。該系統已經對包括金絲猴在內的靈長類的41個代表性物種和4種食肉動物群體進行了適用性驗證,平均識別精度達94.1%。
原文鏈接: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sp/94174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