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書莫難于匯書”

經過眾多學者的艱辛努力,以及與陜西省文史館、西北大學出版社的通力合作,《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終于與讀者見面了,這一工程雖然歷經艱辛,終于有了良好的結果。我作為該書的主編之一,感到異常欣慰。

因為《史記》的學術價值極大,而又不易讀懂,故歷代注釋者、校勘者、評說者如雨后春筍、絡繹不絕,《史記》研究成為一門顯學。1934年日本學者瀧川資言完成《史記會注考證》,被公認為是《史記》研究的里程碑。從而將《史記》研究的制高點放到了日本。這對中國學術界來說無疑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因此中國學者也在急起直追、積極耕耘、努力研究,以求改變這種被動落后的局面。

《史記研究集成》是陜西省司馬遷研究會于1994年就開始啟動的研究項目。為了保證這部書的順利完成和學術性,成立了以原省委副書記董繼昌等為主任的工作委員會和以袁仲一、陳全方為主任的編輯委員會。參與編寫的工作人員眾多,以陜西師范大學、西北大學、陜西歷史博物館、秦俑博物館等單位的學者為主,吸收全國著名學者參加。主要的學者有:趙光勇、袁仲一、尹盛平、呂培成、徐興海、張新科、徐衛民、商國君、田大憲、李雪、呂新峰、呂蔚等,大多是目前《史記》研究各領域的精英。還有一些博士生也有參與。

《史記研究集成》編寫的原則是:對司馬遷的《史記》全文逐句逐字進行匯注、匯校、匯評、匯考。力求研究資料的完整性、科學性、可靠性。對前人研究成果的收集,“兼及古今中外,注意采納考古資料”。特別是以考古資料印證《史記》,是本書的最大特點之一。“對意見相同者,可選用最早一家為代表。”“對有爭論、有歧義”的地方,則以按語形式標明。附錄部分還有本書引用書目、圖譜(考古文物圖、地圖等)。

《史記研究集成》以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史記》為底本,以頓號除外的分句為單位,匯集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進行匯校、匯注、匯評,如作者有新看法,則以按語形式出現。在《史記研究集成》中,文獻資料固然重要,而從地下發掘的考古資料也絕不可等閑視之,特別是大量考古發掘資料的涌現為《史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例如《史記》所述商一代世系,以殷墟卜辭證之,雖不免小有舛駁,但大致不誤,可知《史記》所據之《世本》全是實錄。寶雞眉縣楊家村出土的青銅器證實司馬遷記載的西周世系也是不錯的。秦始皇陵考古勘探工作也可以證明司馬遷對秦始皇陵的記載是靠得住的。《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中之軑侯,為長沙相,侯七百戶,惠帝二年四月庚子為侯利倉元年,而《索隱》引《漢書》作朱蒼,今本《漢書》又作“黎朱倉”。班固曾批評《史記》甚多疏略,或有抵牾,他自己的《漢書》應更嚴謹一些,但《漢書》自身也有抵牾,且皆為孤證,無從比勘,莫衷一是。1973年長沙馬王堆發掘二號漢墓,出土了“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利倉”等三印,可祛除對《史記》之疑,足證《漢書》之非。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書證》中即指出:“《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綰等議于海上,諸本[隗林]皆作山林之‘林’。開皇二年五月,長安民掘得秦時鐵稱權,旁有銅涂,鐫銘二所,其一所曰:‘二十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凡四十字。其一所曰:‘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詔左,使毋疑。’凡五十八字,一字磨滅,見有五十七字,了了分明,其書兼為古隸。余被敕寫讀之,與內史令李德林對見,此稱權今在官庫,其丞相狀字,乃為狀貌之狀,狀旁作犬,則知欲作隗林非也。當為隗狀爾。”顏氏言之鑿鑿,秦始皇之丞相隗林乃隗狀之訛,但經1400多年,在《史記》反反復復抄寫、印刷過程中,迄無校正者。此后秦權曾在全國多處出土,1982年在陜西省禮泉縣發現的兩詔秦橢量,刻有秦始皇、秦二世詔,形制完好,字跡清晰,沒有磨滅缺損現象,被定為一級甲等文物,再次證明了秦丞相“隗林”為“隗狀”之訛。我們贊同顏氏的意見進行校正,將隗林改為“隗狀”以恢復歷史的真實。類似的例子非常多。

明代朱荃宰在《文通》中把搞集成者稱為“匯書”,他說:“著書莫難于匯書,匯書之人一,而讀吾匯者無萬數,以一人聞見,而使無萬數人皆以為允,此必無之事也。”深刻道出了“匯書”之難。由于我們搜求難遍,不免有遺珠之嘆,況且識見不高,所匯未必允當。此其一;第二,我們也受著時代與資料的局限,不可能作到盡善盡美。如文獻上已有的還須經考古材料的證明,必須俟之異日,只能遺憾地留給有心人去實現我們未了的愿望。作為編纂人員,在《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出版之際,無不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待讀者的評判與方家的指正。

《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的出版僅僅是《史記研究集成》走完了第一步,后面還有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需要繼續進行,任務光榮也艱巨,期待有志者加入,繼續努力,辛勤耕耘,完成這一巨著。

原文鏈接: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20-11/04/nw.D110000zhdsb_20201104_2-10.htm

< 上一篇

《史記》學第四次“結集” 《史記研究集成》首批成果問世

弘揚張載“橫渠四句”精神內涵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