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和陜西省人民政府主辦、陜西省教育廳、西北大學承辦的“絲綢之路傳統文化保護開發利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研討會”在西安舉辦。會上,由西北大學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揭牌。
該“聯盟”將闡釋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蘊含的豐富歷史信息,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推動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決策支撐。目前已有17個國家共54家單位加入“聯盟”,聯盟秘書處設在西北大學。
西北大學承辦的“絲綢之路傳統文化保護開發利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研討會”是“2020絲綢之路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下設的五大領域國際研討會之一。研討會旨在聚焦絲綢之路文明傳承及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與利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館和企業資源,搭建產學研用合作平臺,研討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研究、保護與管理重大議題,協同開展合作研究、人才培養和技術應用。
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副司長辛瀘江肯定了本次研討會對推進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的重要作用,希望借助此次會議以及聯盟高端平臺為絲綢之路考古與遺產研究重大課題和人才培養工作的持續深入開展奠定基礎。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傅稻鐮教授作為聯盟單位代表致辭,他以農作物在古絲綢之路沿線上的傳播路徑為例同與會專家學者分享了關于早期全球化進程的學術觀點,揭示了不同文明領域之間的早期聯系。
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耿國華、屈健、彭進業等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絲綢之路考古學研究”“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絲綢之路大遺址保護管理與申遺”“數字化技術在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傳承與展示中的應用”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分享交流了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考古、保護、傳承與展示等各個領域的新理念、先進經驗和前沿學術成果,探討了各領域未來合作研究的新方向,交流平臺建設的新思路、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原文鏈接:http://news.xiancn.com/content/2020-12/11/content_36588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