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是中印文明交往的杰出代表,為兩個文明古國架起了友誼的橋梁,在兩國古代文明互鑒與友好交往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0月18日,由西北大學主辦,西北大學社科處、歷史學院、玄奘研究院、國際漢唐學院、國際合作部承辦,西安灃東文創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協辦的,主題為“玄奘與中印文化互鑒”的“國際玄奘論壇”在西安灃東新城新軸線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魏道儒,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院長、季羨林東方學研究講席教授王邦維,四川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國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永輝,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西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宗教藝術造型研究所所長岳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編輯部主任李建欣,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一帶一路”佛教交流史首席專家程恭讓,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姚崇新,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研究員、甘地和印度研究中心主任劉震,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傅新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曹剛華,尼赫魯大學藝術與考古系教授阿隆(Y.S.Alone),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教授羅爾吉(Lalji Shravak),巴加爾布爾大學歷史及考古學院教授拉吉夫·庫瑪爾·辛哈(Rajiva Kumar Sinha),瓦拉納西印度大學教授庫瑪爾(Bimaldndra Kumar),新那爛陀佛教大學教授前校長玄奘紀念堂負責人潘特(Ravindra Panth),瓦拉納西印度大學教授卡瑪爾·希樂(Kamal Sheel),加爾各答大學巴利學院教授貝拉·巴塔查雅(Bela Bhattachary),新那爛陀佛教大學副教授阿潤·亞達夫(Arun Kumar Yadav),新那爛陀佛教大學副教授法光法師(Dhamma Jyoti Bhante),印度學者玄奘之路探索者迪帕克·阿南德(Deepak Anand),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外籍博士生阿杰·克里希納(Ajay Krishna),西北工業大學博士后訪問學者迪旺(Devang Jitendra Sejani)等,同來自中印學術界的80多位代表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方式共同參加了此次論壇,以期推進這位七世紀中葉到訪印度求法的唐代高僧的相關研究,更期望以玄奘精神燭照當下與未來,促進人類文明互鑒、推進中印文化交流。
為慶祝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印度共和國建交70周年,中印兩國共同決定將2020年確定為“中印人文交流年”,同意在兩國舉行多項活動,以彰顯兩大文明古國間的歷史聯系和雙邊關系發展。在中印建交70周年的紀念活動方案中,佛教文化方面的活動引人矚目。由西北大學主辦的“國際玄奘論壇”被中國外交部列為中方多項活動之一。
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介紹了西北大學作為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依托地域優勢,整合歷史、考古、文學、藝術等學科資源,以玄奘研究院、國際漢唐學院、岳鈺佛教美術館為代表的科研機構在玄奘學術文化研究與弘揚方面的成果,同時誠摯歡迎來自中外的與會人員。他表示,西安在中印文明交往中有著顯著地域優勢。在喜迎中印建交70周年、西北大學建校118周年之際,西北大學舉辦“國際玄奘論壇暨東方智慧繪畫藝術展”,希望以此次論壇為契機,為學界搭建更加有實力的交流與合作平臺,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及中印友好交往提供更加堅實的學術支撐和更為強大的文化推動力量。同時希望為促進人類文明互鑒,加強中印人文交流,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魏道儒表示,在中印文化學術研究和交流事業中出過力、流過汗、吃過苦的中印兩國辛勤耕耘者,不僅會對中印文化有深刻的學術認知,而且會倍加珍惜中印兩國文化的交流互鑒,倍加珍惜中印兩國人民的世代友好。中印文化交流歷史悠久,領域廣闊,影響深遠。堅信和平與發展的世界潮流不會逆轉,堅信中印兩國人民會繼續世代友好。在“玄奘與中印文化互鑒”這一重要探討主題下,期盼本次國際玄奘論壇能夠為發展中印文化交流產生影響,能夠為加深中印人民友誼發揮作用!
來自印度佛教圣地菩提伽耶的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外籍博士生阿杰·克里希納表示,印度和中國是世界兩大文明古國,是互相尊敬、互相學習的兩個友好鄰邦。中國學僧玄奘不但為記載印度佛教和歷史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為印度佛教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正因為如此,在印度,玄奘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無論是政界,還是學界,乃至其他各個領域,玄奘都是被尊重被懷念的一位中國偉人。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印文明交往歷史上,中國的法顯、玄奘、義凈等西行取經僧,印度的佛馱跋陀羅、菩提流支、真諦、不空等東來弘法僧,共同架構了中印佛教文化交往的橋梁,這條由佛教文化支撐起來的橋梁也同時為中印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的友好交往提供了助推之力。在中印佛教文化的交往過程中,中印之間經歷了和平友好、平等尊重、互利共榮的漫長歷史,并積淀成一種嘉惠彼此的精神資源。我相信只要本著兩千年傳承不息的佛教情懷,在玄奘大師友好求真、平等包容等精神的感召下,兩個自古以來和平相處的大國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難,迎來友好共榮的燦爛未來,為世界和平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出文明古國的智慧。
中印雙方各十位學者主要圍繞以下幾種問題展開研討:
第一,總體認識和把握玄奘在中印文化交往互鑒中的貢獻和現實意義,包括魏道儒教授發表的《玄奘對中印文化交流互鑒的貢獻及其現實意義》,貝拉(Bela Bhattachary)教授發表的《玄奘的中印佛教文化遺產觀念》,希樂(Kamal Sheel)教授發表的《玄奘與印中文明聯系》。
第二,以玄奘為主題的現代中印佛教文化交往實例研究,包括潘特(Ravindra Panth)教授發表的《那爛陀玄奘紀念館:見證中印友誼的獨特象征》,迪帕克(Deepak Anand)教授發表的《重走玄奘菩薩之路:崇高佛陀之路的徒步之旅》。
第三,從玄奘記載看古代中印文化交往在器物層面的表現,包括王邦維教授發表的《桃和梨的故事:中印文化交流的另一個側面》,李建欣教授發表的《中古時期佛缽從印度到中國的傳播》。
第四,關于玄奘對古代印度的考察及其影響的研究,包括阿隆(Y.S.Alone)教授的《玄奘記錄的菩薩本生故事中的佛塔》,李利安發表的《玄奘所傳的古代印度觀音解惑信仰》,曹剛華教授的《古代中國認知印度的新變化:<大唐西域記>在唐代社會的流傳與影響》。
第五,關于玄奘與古代印度某個具體寺院關系的研究,包括辛哈(Rajiva Kumar Sinha)教授發表的《文化交流動態:玄奘到訪那爛陀始末》,法光法師發表的《玄奘在古代那爛陀大學及其周邊的旅行日記》,阿潤(Arun Kumar Yadav)教授發表的《玄奘與德慧伽藍:歷史遺跡德慧寺田野考察報告》。
第六,從玄奘的佛經翻譯看佛教精神的中國傳播,包括劉震教授發表的《玄奘所創之會意字——“無明
“考:死卵與
》,程恭讓教授發表的《從玄奘大師對于善巧方便概念的漢譯看其所理解大乘佛教之精神》。
第七,有關玄奘佛學思想的研究,包括傅新毅教授發表的《奘傳唯識學中的理佛性與行佛性》,庫瑪爾(Bimaldndra Kumar)教授發表的《南傳佛教與唯識宗阿毗達摩傳統中的隨眠與末那識》,羅爾吉(Lalji Shravak)教授發表的《西行之前玄奘之所學》。
第八,關于漢傳佛教回傳問題的研究,包括邱永輝教授的《中印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以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為中心的考察》,姚崇新教授的《觀音信仰在西域的初傳——以高昌地區為中心》。
開幕式期間,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魏道儒為西北大學岳鈺教授的繪畫作品《玄奘問道帕米爾》揭幕。與會嘉賓共同啟動“國際玄奘論壇暨東方智慧繪畫藝術展”。
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院長王邦維教授表示,本次論壇以玄奘為主題,以中印文明交往為主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印學者能夠通過線上線下的不同方式相聚一起,共同探討同一個話題,這本身就說明中印學人對中印友好的共同愿望和期待。
此次論壇承辦方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一直以來在中印文化交往、學術交流方面成績卓著,現已完成學術專著數十余部(含博士論文)、發表學術論文上百篇。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表示,中印學者在玄奘精神的感召下,關注文明互鑒和中印交流,是對中印文化友好交往傳統的一種堅守。本次論壇的主旨發言圍繞著核心主題層層展開,各有深化,經過20位學者的共同努力,本次論壇挖掘出很多新材料,發現了很多新問題,提供了很多新信息,提出了很多新觀點。特別可貴的是,論壇能夠鏈接中印,古今貫通,再次證明玄奘不但是古代中印文化交往的使者,而且是當下中印文化交往的重要支撐。
原文鏈接:http://www.cssn.cn/gd/gd_rwxb/rwlt/202010/t20201019_51965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