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文物保護堅定文化自信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西部網訊(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新聞聯播》記者 蔡英 陳大威 周煜涵 張華 杜鵬 王國師 榆林臺 馬騰 鄧蓉 郭剛華 印臺臺 蘇偉 張志斌 彬州臺 楊西盈 陳文濤)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開座談會,并就文物保護和研究發表重要講話。今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也強調,要加大文物保護力度。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我省持續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國際交流合作,為堅定文化自信貢獻陜西力量。

金權杖頭、虎形金片飾、芮公鼎.....,最近,陜西澄城劉家洼東周遺址考古成果展亮相陜西歷史博物館,300多件珍貴文物展示了最新考古發掘成果和古芮國的歷史風貌。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種建榮:“這些金耳環應該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東西,在這一個墓里共存,也就標志著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在這里的體現,我們能看到的是那個時代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一種圖景。辦這個展覽,就是要讓大家知道考古工作和考古成果背后反映的我們傳統的文化,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陜西豐富的文化遺址資源是開展文化交流的優質載體。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王建新教授帶領的考古隊,從2009年開始以中亞考古為重點,陸續在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國進行境外考古工作,為絲綢之路沿線遺址的保護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中國考古學家在絲綢之路特別是中亞地區開展考古,給絲綢之路中亞考古帶來了新的視角。在中亞五國當中,我們陜西已經在中亞四國開展考古工作了,陜西的中亞考古已經成為陜西省‘一帶一路’建設當中的一個特色了。”

從神木石峁遺址、秦咸陽城遺址等重點考古項目的實施,再到西漢帝陵和唐帝陵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我省考古研究工作為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科學資料。作為文物資源大省,近些年,我省不斷完善博物館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文博單位的公共教育和社會服務職能。今年疫情期間,各文博機構通過網絡平臺推出“云展覽”、文物科普等線上活動達5600多次。參與人數近3億人次。我省還持續加強中華文明精神標識黃帝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等陜西7處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力度,積極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推動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讓承載著中華文明、中國革命精神標識的寶貴遺產,激勵人們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凝心聚力、奮勇前行。

做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創新者傳播者

在萬里長城第一臺鎮北臺,被列入國家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的基礎設施改造提升項目已基本完工。榆林境內保存下來的長城總長1500多公里,近年來,當地先后實施了長城鎮北臺款貢城保護加固工程、明長城龍洲堡等30多項文物保護工程。

鎮北臺文管所所長姬翔月:“我們今后更要加大保護長城力度,加強文物展示利用,讓鎮北臺成為傳承傳統文化、弘揚長城精神,建立文化自信的精神家園。”

銅川市印臺區境內現存有價值的歷史文物點278處。為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印臺區出臺了完善文物安全聯席會議制度的措施,明確了各相關部門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職責職能。

銅川市印臺區文化和旅游文物局任福筠:“啟動孟姜女祠的維修工程、金鎖關遺址修復工程、立地坡三圣閣的壁畫修復工程,讓更多文化遺產“活”起來。”

彬州大佛寺、渭南市博物館、寶雞文物保護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要發掘和用好豐富文化資源,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都活起來。

咸陽彬州市大佛寺石窟博物館副館長楊靜:“守護好這些人類文明的瑰寶,是每一個文物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我們一定牢記囑托,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做好研究。”

渭南市博物館副館長李國棟:“我們要更深入地挖掘我們館藏文物的文化內涵,舉辦有更多觀眾參與的、有更多的趣味性的一些社教活動,把文化遺產的社會效應逐漸最大化,讓文物活起來。”

寶雞市文物局局長劉宏斌:“從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高度,來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同時也要做好文物利用工作,在博物館建設和文物工作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上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 上一篇

“把第一份來自社會的獎勵給母校”在家鄉參與抗疫志愿服務的他 畢業時把獎章贈予母校

學者探討動物種群多層社會結構形成和維持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