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頭條報道 西北大學深化改革激發辦學新動能

《光明日報》今日(2020年7月8日)頭版頭條刊發長篇通訊《西北大學:深化改革激發辦學新動能》,深入報道該校深化綜合改革的理念、做法與成效。

6月27日,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發布了中國大學的“造就學術人才排名”,統計了過去30年各高校培養的學生中有多少當選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國字號人才,地處陜西的省屬高校西北大學位列第34位。

“十三五”以來,西北大學承擔自然科學國家級項目648項,立項經費5.6億余元,在《自然》《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3篇,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

地球科學、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等6個學科入選ESI全球前1%,超前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目標。

2019年,西北大學24個本科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獲批數量在全國高校列前20名,在全國省屬高校中名列首位……

近年來,西北大學在辦學各個層面持續取得超常規進展,顯示了超常的“硬核”實力。這些進展的背后,是西北大學將深化綜合改革作為事業發展的“頭號工程”,不斷提升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推行“統籌管理、分類指導、一院一策”的管理模式的不懈努力。

在“一院一策”改革順暢實施的基礎上,2018年以來,西北大學精準實施完全學分制。上什么課、什么時候上課、上誰的課交由學生自己選擇,學校各個部門迅速建立起了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服務機制。目前2018級、2019級本科生已經開始實施完全學分制。

與此同時,學校逐步打破行政邊界、打破學科邊界,充分將資源優化整合,目前已經在行政方面成立人力資源部、國際合作部,學科交叉融合方面成立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史學部,即將成立地學部。

“學校辦事效率特別高。比如今年跟宜昌市的對接,從我們提出需求,到簽署全面的校地合作協議,這么大的工程量,居然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這樣的“西大速度”,讓80后教授傅東靜很感慨,這也是西北大學教師們的普遍感受。

2019年3月,傅東靜作為第一作者,在《科學》雜志發表論文,披露在湖北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清江生物群”,被國際學術界譽為“進化古生物學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這也是她所在的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在《自然》《科學》雜志以第一作者發表的第14篇論文。“這次校地合作達成以后,我和團隊的老師們就可以在自己命名的‘清江生物群’研究中得到更多外部支持,從而產出更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在國際學術界發出更多‘中國聲音’。”傅東靜滿懷信心。(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瀟)

原文鏈接:http://www.xiancn.com/content/2020-07/08/content_3607195.htm

< 上一篇

西北大學化材學院教師深情寄語畢業生

西北大學:深化改革激發辦學新動能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