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
公、誠、勤、樸。
Fairness,Integrity,Diligence and Simplicity.
【校訓解讀】
西北大學校訓誕生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戰時期。公,即“天下為公”的家國情懷,教育師生扎根西北、胸懷天下、放眼世界;誠,即“不誠無物”的道德信念,鞭策師生以至誠感動萬物;勤,即“勤則不匱”的優秀品質,要求師生勤勤懇懇、堅韌不拔;樸,即“抱樸守真”的價值追求,激勵師生始終保持樸素的本真狀態。公誠勤樸,飽含著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辦學使命的深刻理解,激越著百年老校發揚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負建設西北重任。
西北大學肇始于1902年的陜西大學堂和京師大學堂速成科仕學館。1912年始稱西北大學。1923年改為國立西北大學。1937年,西遷來陜的國立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組成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成為抗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的兩大堡壘之一,1939年復稱國立西北大學。新中國成立后為教育部直屬綜合大學,1950年復名西北大學。1958年改隸陜西省主管,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現為首批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建設院校、教育部與陜西省共建高校,首批“全國文明校園”。
學校秉承“發揚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負建設西北之重任”的辦學理念,先后產生了“侯外廬學派”“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侯氏變換”“王氏定理”“秦嶺造山帶理論”“三幕式寒武紀大爆發理論”等重大理論創新。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長江學者”成就獎一等獎、中國發明專利金獎、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高層次獎勵。培養了28位兩院院士(學部委員)、5位國際研究機構院士,被譽為“中華石油英才之母”“經濟學家的搖籃”“作家搖籃”。
現有23個院(系)和研究生院,89個本科專業;教職工28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雙聘院士10人,“長江學者”20人,“萬人計劃”12人,“杰青”“優青”19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5人;全日制在校生2.5萬余人,其中研究生8000余人,留學生900余人。
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團隊、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等具有重要顯示度的指標方面,均位列地方高校前列。
近年來,學校以改革激發辦學活力,持續推動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在享有國際最高學術聲譽的期刊CNS發表論文數量居全國高校第9位、地方高校首位。在世界三大權威大學評價體系之一的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年公布的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中國大陸高校第43位、陜西高校第3位。
西北大學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在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遺產保護、多種文明交往與融合、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特色。2016年,習近平主席在烏茲別克斯坦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國西北大學等單位積極同烏方開展聯合考古和古跡修復工作,為恢復絲綢之路歷史風貌作出了重要努力。
原文鏈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1891062481259888992&item_id=11891062481259888992&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from=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