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們將迎來黨的二十大,同時也將迎來學校120周年校慶,這是學校發展史上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節點。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來陜考察重要指示、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統籌疫情防控和事業發展,對標學?!笆奈濉笔聵I發展規劃目標,對標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總體要求,強化統籌、優化結構、持續改革、內涵發展,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1.政治建設。持續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及時跟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精神。深刻認識“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推動學校《貫徹落實<關于加強高校黨的政治建設的若干措施>任務清單》走深走實。制定巡視整改工作方案,抓好教育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扎實推進巡視反饋問題的整改落實,做好巡視“后半篇文章”。全力做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宣傳。深入總結、推廣黨史學習教育經驗成效,構建長效機制。
2.基層組織和干部隊伍建設。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制定《關于加快推進新時代基層黨建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深入實施基層黨組織“對標爭先”建設計劃,深化新時代黨建“雙創”工作,支持黨建特色活動不少于70項。持續開展“三好兩爭”黨員志愿服務活動。深入落實黨員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做好黨校培訓和發展黨員工作,全年計劃培訓入黨積極分子3000人左右,發展黨員1550人。推動落實機關管理部門主要負責人擔任本部門黨支部書記有關要求。貫徹落實“三項機制”,修訂《處科級干部兼職管理規定》,制定《處級干部選拔任用工作全程紀實實施辦法(暫行)》,做好處科級干部調整、交流與補充。
3.思想政治工作。推動落實學?!都涌鞓嫿ㄋ枷胝喂ぷ黧w系實施方案》及《工作臺賬》年度任務。持續推進本科生思政課改革創新,將實踐教學成績計入思政課程考核范圍,實現實踐教學全覆蓋。推進思政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進一步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引育學科帶頭人1-2人,選聘博士畢業生3-5人。進一步發揮思政課教學名師、骨干教師示范作用,著力選拔與培養青年教學人才,力爭在教學競賽中獲得2-4項獎勵。
4.校內巡察工作。建立校內巡察工作制度體系,出臺《巡察工作辦法(試行)》等制度。進一步完善巡察干部隊伍,組建10人左右的巡察組組長庫、30人左右的巡察干部人才庫。組織好校內專項巡察和常規巡察,推進巡視巡察上下聯動,探索建立巡視巡察整改促進機制。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常態化,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黨組織延伸拓展,推動院系二級黨委“主體責任”、書記“第一責任”、班子成員“一崗雙責”的落實。
5.全面從嚴治黨。全面落實中央紀委和省紀委六次全會精神,聚焦“國之大者”,以省委巡視反饋問題整改為抓手,持續加強對中央和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全面從嚴治黨責任落實情況和學校重點工作完成情況的監督檢查。持續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懲治震懾、制度約束、提高覺悟一體發力,強化政治監督,做細日常監督,做實專項監督,嚴肅查處發生在師生身邊的腐敗問題,馳而不息糾“四風”樹新風,營造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加強紀檢監察機構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建設,更好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更加奮發有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6.意識形態。嚴格執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全力做好省委意識形態專項巡視反饋問題整改。認真落實學校《黨委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和正、負面清單,進一步完善校內各黨委(直屬黨支部)意識形態工作制度建設。扎實推動學?!蛾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宣傳工作的意見》落地落實,穩固各類陣地建設,堅決防范和化解意識形態風險與挑戰。進一步完善校內新聞發布機制,不斷健全校園突發事件輿情應對、校內外聯合處置機制。
7.精神文明建設。緊扣“誠信奠基、文化引領、全員參與、全方位提升”工作方針,深入推進文明創建“六大工程”,持續提升創建質量。全面梳理學?!段幕ㄔO規劃(2014-2022年)》實施情況,進一步凝練、推廣學校文化建設特色和優勢。啟動學校新時代文化建設規劃編制工作。
8.統一戰線。持續深化“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主題教育活動。做好《關于加強新時代黨外知識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見》貫徹落實。進一步加強黨外代表人士后備人才梯隊建設。指導支持各民主黨派進一步加強組織工作規范化建設。支持協助到屆黨派基層組織的換屆工作。深入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制定《加強抵御宗教滲透和防范校園傳教工作實施意見》,開展大學生宗教信仰調研。
9.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不斷加強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完善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機制,加強教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入落實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規范。持續弘揚優良師德師風,選樹教師先進典型,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加強師德師風考核監督,不斷提高師德師風建設質量。
10.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工作。修訂輔導員年度考核辦法,做好輔導員選聘、職級職務評定和入編工作。實施輔導員“賦能計劃”,落實《輔導員政治理論學習辦法》,健全輔導員培訓培養體系。實施“思政領航”計劃,打造“一院一品”學生工作精品項目。做好學生思想滾動調查。構建學生社區“一站式”管理模式,重點推進黨建引領、管理協同、隊伍進駐、服務下沉、文化浸潤、自我治理六方面工作。推進構建“五位一體”學風建設長效機制。推動心理工作“三強化,三提升”,構建心理工作新格局。加強精準資助工作,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00%獲得資助。落實就業“一把手”工程,強化就業指導服務,2022年就業率穩定在80%以上。做好2021-2022年學生工作總結評比工作。
11.工會工作。做好第十二屆教代會暨第十九屆工代會代表和工會委員會的換屆選舉工作,完成31個基層分會的換屆工作。進一步健全教代會相關制度,持續推進二級單位教代會建設。深入開展“示范職工小家”創建暨“一院一品”品牌項目培育活動,完成首批建設試點驗收工作,打造一批職工品牌文化活動。探索建立勞動人事爭議調解、聽證等校內救濟渠道,健全教職工權益保護救濟機制。開展校級職工創新工作室培育試點工作,激發教職工創新活力。
12.共青團建設。開展“喜迎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深入實施“青年大學習”、青年講師團等,深化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扎實開展“三基”工程,規范落實團員發展和“推優入黨”。穩步提升“三下鄉”活動規模質量,年立項不少于500支團隊,獲省級及以上獎勵5-10項。項目化開展志愿服務,年立項不少于100項。深化研究生支教團“4+1”實踐育人模式。開展“挑戰杯”系列競賽,獲省級獎勵8-10項,國家級獎勵2-3項。
13.穩定安全和疫情防控。嚴格落實穩定安全責任制,修訂《穩定安全工作預案》,定期開展風險研判。實行穩定安全責任追究制和“一票否決”,進一步擰緊責任鏈條。做好穩定安全工作先進單位評選表彰。健全完善穩定安全預警聯動機制,提高網絡輿情等突發事件應對能力。緊盯重大關鍵節點,持續加強安全宣傳教育。嚴格落實國家和省市疫情防控各項政策和要求,不斷健全疫情防控相關應急預案,統籌協調做好疫情防控處置工作,不斷提升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應對、管理和服務能力。
14.法治工作。深入研究謀劃學校依法治校重大事項、重要問題,制定加強學校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建立健全法律顧問制度,由法治工作機構人員、相關專家、外聘執業律師組成法律顧問隊伍,積極促進法律顧問、專家學者參與學校重大決策。對學校重要文件制度、重大決策、對外合同認真開展合法性審查和法律風險防控。持續推進學校規章制度的廢、改、立工作。推進黨務、校務公開,保障師生員工知情權。編制、實施學?!鞍宋濉逼辗ㄒ巹?,提升師生法治意識和學校依法治校水平。
15.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進一步發揮“十四五”規劃戰略引領作用,穩步實施“學科高質量發展工程”,系統推進學科建設規劃落實落地。全面落實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方案,扎實推進地質學、考古學一流學科建設,加強一流學科梯隊培育工作。完善學科建設目標責任制。出臺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實施意見,試點建設一批重點項目和團隊,形成以點帶面的示范效應。優化完善學科大數據信息化平臺,提升學科管理服務精細化、專業化水平。力爭實現第五輪學科評估A類學科“保二爭四”目標。做好國家“十四五”教育強國推進工程、省部共建等重點項目建設工作。
16.師資隊伍建設。深入推進人事制度改革,依法依規推進優化人員聘用管理體系。推動“五支隊伍”協調發展,加強實驗技術隊伍和基礎教育隊伍建設,進一步做好隊伍補充及能力提升。推動實施“啟航計劃”“攀登計劃”,助力青年教師成長發展。突出激勵導向,完善改進單位考核和績效分配辦法,優化考核評價及績效激勵機制。加大博士后工作力度,力爭在站博士后規模突破500人,博士后獲批高水平科研項目超過50項。
17.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完善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建立健全黨委聯系服務高層次人才工作機制。充分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及國家級省級人才計劃,積極引育學科領域內頂尖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力爭新增國家級人才不少于10人、省部級人才不少于30人。細化落實“秦嶺學者”崗位設置和人員選聘工作,強化高層次人才工作考核力度,激勵引導高層次人才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作出創新性貢獻。
18.本科教學工作。持續深化完全學分制改革,出臺“五育并舉”人才培養方案。強化“一流本科專業”建設,以“基礎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建設為引領,加強基礎拔尖人才培養理念和機制創新。做好“一流本科課程”遴選推薦工作,推動混合式教學研究與實踐。啟動新一輪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準備工作。深化課程思政改革,加強思政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有機融合,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標準建設。深入挖掘優秀教學成果,力爭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4項。加快構建高質量教材體系,完善教材管理配套制度,抓好教材編寫和選用的監管工作。完善與完全學分制相適應的學籍管理機制,強化學業預警,推進多元化學業考核評價。探索交叉融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建立一批共建共享的實習基地。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做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建設和“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工作。完善招生計劃分配方案,探索招生就業聯動機制,促進專業結構優化調整,進一步提升生源質量。
19.科學技術工作。完善科技評價體制機制,探索成果分類評價和激勵機制。修訂《科研經費管理辦法(試行)》《地方(企業)科技工作站運行管理辦法(試行)》,建立涉外技術合同審批審查機制,制定專用項目經費管理辦法。強化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和交叉學科科技創新基地的布局培育,不斷提升基地內涵建設。持續推進榆林CCUS設施集群項目建設,配合完成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學院前期規劃建設。積極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打造技術經理人隊伍,提升成果轉化成效。力爭獲批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150項、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5-8項,獲批省部級及以上科技創新基地4個,獲得省部級一等獎及以上獎勵3項。力爭科研經費到款3億元。
20.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不斷完善哲學社會科學科研體制機制,持續推進繁榮發展計劃,實施科研項目組織提升計劃,爭取獲批國家級社科基金項目40項,其中重大重點項目4-5項,力爭人文社科類科研經費到款4200萬元,儲備15項國家級重大項目選題,力爭高層次科研項目立項數量及結構有更大突破。做好教育部第九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評選準備和策劃工作。推進構建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分類評價體系。優化優秀學術著作出版基金機制。召開20場高水平學術會議。完善科研平臺管理體制,力爭新增1-2個省部級社科研究平臺。主動對接地方政府和企業需求,充分發揮高校智庫作用,力爭在中華文明探源等領域產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成果。
21.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出臺《新時代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方案》。持續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全日常教育管理機制,修訂《研究生獎助體系實施方案》,推動研究生獎助體系改革。夯實導師崗位責任,持續優化研究生招生選拔機制,全面開展課程評教工作,完善研究生學位授予質量標準。加強學位授權點建設,做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等6個博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專項合格評估,編制完成哲學等44個博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年度建設報告。完成新版研究生培養方案修訂工作,完善公共選修課程體系,培育建設一批優質平臺課,打造一批特色選修課,加大研究生教材庫項目建設力度。制定《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與管理辦法》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優秀教學案例認定辦法》,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
22.采購與招標管理工作。梳理采購工作內部控制規范,制定《物資類、服務類采購實施細則》《工程類采購實施細則》。建設電子招投標系統,實現招投標的高效、協同、統一。規范采購業務的開展,強化采購代理機構管理,啟動新一輪遴選工作,充實西大商城采購服務平臺優質供應商和品目數量,促進采購管理工作順暢運轉。
23.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探索大型儀器設備共享的新模式,完善儀器設備開放共享運行機制,優化大型儀器設備網約共享平臺功能。加強校內資源統籌,建設定位清晰、任務明確、布局合理、學科交叉、開放共享的實驗室平臺。積極培育和建設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加強“智慧型”實驗室建設,完善實驗室安全制度體系,構建學校實驗室安全綜合管理平臺,營造實驗室安全文化氛圍。
24.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制定特色國際化建設方案。引入“新青年全球勝任力人才培養項目”,承辦“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2022絲綢之路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舉辦首屆“中國—中東青年領袖絲路對話”。實施國際化云端會談室計劃,打造高質量國際交流項目5—10個。持續推進“留學西大”2.0工程,推進孔子學院和國際漢唐學院建設,力爭新增1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1個孔子學院。
25.國內合作和校友工作。以120年校慶為契機,重點走訪合作單位,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積極籌措辦學資金,廣泛爭取支持。召開校友工作專題會議,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友工作的實施意見》,持續打造“校友-母校終身命運共同體”。以鄉村振興學院建設和平利縣創建鄉村振興示范縣為契機,構建教育支援、科技幫扶、消費支持和理論研究四大體系。
26.審計工作。加強制度建設,修訂《西北大學內部審計工作實施辦法》。積極做好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加強工程建設項目審計工作。開展內部控制報告編制工作,促進學校各部門強化內部風險防控,推動提升風險管控水平。
27.財務和資產工作。緊扣“雙一流”建設經費的引導思路,積極爭取專項經費支持。堅持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原則,嚴格預算剛性,規范資金管理,編制平衡預算,強化預算績效管理。爭取資金來源多元化,力爭預算收入穩中有增,全年收入達到19億元。不斷加強項目庫管理,切實提升項目經費使用效益。推進財務信息化建設,完善智能化報銷系統。加強資產管理機制,執行資產授權承諾管理,進一步完善資產管理體制。
28.基本建設工作。修訂《西北大學基本建設管理辦法》,確保工作程序規范化。積極推進長安校區建設項目工程進度,力爭6月底完成能源化工大樓、宏觀經濟大樓項目,有序推進地質大樓、學術交流中心項目建設,確保規范安全、保質保量。
29.信息化建設工作。升級學校門戶和移動校園,建立信息服務統一入口。開發建設小程序,形成部門入口、事務入口和學校統一入口互聯互通的技術框架。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逐步整合校內分散的服務終端、監控視頻、門禁系統、大型儀器設備和各類場館資源,促進學校教育資源共享。持續挖掘各類部門業務需求,推動數據治理成果在信息化建設中的創新應用,積極構建“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的應用新格局。
30.離退休工作。進一步發揮老同志的優勢和作用,服務學校改革發展。實施“智慧助老”行動,深化“我為老同志辦實事”主題活動,切實解決老同志急難愁盼問題。持續推進“暖心工程”,做好高齡獨居、空巢等老同志的結對幫扶和志愿服務。辦好老年大學,加大對老年社團活動支持力度。繼續推進社區工作職能規范化建設,努力創建文明和諧社區。
31.新村改造工作。適時啟動新村控制性詳細規劃工作,持續跟進城市更新相關政策,積極對接西安市和碑林區相關部門,爭取將新村改造納入到西安市城市更新試點片區。
32.經營資產管理工作。鞏固企業體制改革成果,不斷完善公司管理體系。加強市場調研,充分發掘、利用校友資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大科技成果作價入股轉化力度,在創新價值評估、轉化路徑打造、市場需求對接等方面加強專業指導。有效發揮朱雀教育發展基金會作用,為120周年校慶搭好捐贈平臺。
33.后勤工作。推進后勤社會化改革,深化后勤“管家+社會化”管理。提升突發事件預判能力,開展精細化服務,提高后勤服務保障質量,滿足師生多元化服務需求。以綠色低碳轉型、綠色創新發展、文明健康生活、生態文明教育為主要內容,積極開展省級綠色學校創建工作,爭做綠色學校先進典型。圍繞120周年校慶,做好三校區校園文化項目建設、基礎設施修繕、美化亮化、環境改造升級等工作,提升校園環境。服務疫情防控,大力開展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在三校區學生宿舍、教學樓、室外環境區域設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全方位多層次推進師生熱愛勞動教育。強化食品安全管理、衛生整治、垃圾分類等工作,推進健康示范學校建設。
34.120周年校慶工作。圍繞“學術校慶、合作校慶、情感校慶、文化校慶”主題,開展“百廿西大 星月交輝”系列學術活動,編纂學科發展史,總結辦學經驗,舉辦高端學術論壇、科研成果展等,提升學科影響力。開展“百廿西大 滋蘭樹蕙”合作交流,舉辦校長論壇、高等教育論壇、校友企業家論壇,拓展社會優質資源。開展“百廿西大 同聲相和”活動,舉辦校慶大會和晚會,組織校友返?;顒?,凝聚校友師生愛校榮校情感。開展“百廿西大 涵英哺華”系列文化活動,出版校慶文化叢書,創作西大英烈故事廣播劇,舉辦特色文化活動,豐富師生精神生活,提升學校文化影響力。
35.保障支撐體系建設工作。加強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提升保障支撐水平。持續做好檔案編研和校史資料收集工作。推動博物館場館升級和定級評估工作。推動學報自科版影響因子提升,進一步發揮學報哲社版學術引領力。對太白校區醫院進行招標改造,完成兩校區醫院省市醫保融合工作。做好綜合訓練館和體育館日常運營和對外開放,完成太白校區場地修繕。落實好《支持基礎教育深化人事改革加強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提升基礎教育質量。加強中華文化干部學院建設,完成培訓公寓改造項目,申報建設省級精品課程1-3門,完成省級課題研究1-2項。穩步推進繼續教育改革步伐,進一步優化辦學管理體制機制。探索專業化出版新路徑,完成第二批“高水平教材出版培育項目”。